2021年11月23日,在“2021第三屆中國益公司責任力年度論壇”上,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(下稱“綠金委”)主任、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提到,綠色金融在碳中和背景下面臨一些挑戰,其中最主要是轉型風險。
綠金委課題組近期發布的一份報告估算,在未來30年碳中和背景下,中國的綠色低碳投資累計需求會達到487萬億元。
馬俊和課題組認為:實現碳中和會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大大提升綠色金融的發展潛力。從需求側看,實現碳中和意味著政府將出臺一系列力度更大、覆蓋范圍更廣的低碳項目扶持政策,完善相關激勵機制。這些政策和機制包括全國碳交易市場的啟動和擴容、財政對綠色低碳活動的補貼和減稅政策、各類降低綠色項目融資成本的金融激勵政策,以及在能源、交通、建筑、工業等各個行業支持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政策。這些措施將顯著提高綠色低碳項目回報率和收益的可預期性,提升綠色投資積極性,帶來大量綠色金融服務需求。
從供給側看,預期中的綠色金融政策,包括央行的低碳項目支持工具、綠色銀行考核機制、環境信息披露要求、風險權重調整、綠色項目擔保和貼息等,都將提升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業務回報,從而激勵這些機構提供更多的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。
在供需共同發力的背景下,綠色金融市場將持續快速擴容,也仍有很大增長空間。以綠色信貸為例,我國銀行業目前所提供的綠色信貸占全部對公貸款余額的比重約為10%, 但根據估算,未來綠色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應該超過25%。因此,綠色信貸作為綠色融資的主要來源,其增長率將遠高于全部信貸的增速。
馬俊認為:這對金融業來講,是一個非常大的發展機遇,同時,綠色金融在碳中和背景下也面臨著轉型風險。如果高碳企業無法在一段時間中把自己轉型為低碳或者零碳企業,可能就要退出市場。這會給金融機構帶來兩類風險——對于股權投資者而言,投資價值會大幅下降;對于銀行貸款而言,貸款有可能會變成壞賬。
他同時強調,金融機構還要開發更多支持低碳項目的產品和服務。在貸款領域,應該有各種與可持續業績(包括減碳)相關的融資產品。在保險領域,過去有一些綠色保險,主要集中在環境責任險,未來還要開發跟風能、光伏相關的保險產品,開發節能建筑的保險產品。金融機構應該開展環境氣候風險分析,充分認知由于氣候變化和氣候轉型所帶來的金融風險。碳市場也應該在配置金融資源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。
談到與碳中和相關的投資機遇,馬駿認為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。一是能源產業將向綠色化快速轉型,未來五年光伏和風能新裝機每年或超過100GW;二是電動車作為交通領域當中減碳的重要內容,未來五年內估計年均銷售增速或達35%;三是建筑業將大規模推廣零碳建筑,節能家電的需求也會大幅增加。此外,氫能作為儲能方式和汽車動力將經歷爆發式增長。
馬駿還特別強調:我國應該盡早制定碳達峰碳中和路線圖,更多地采用市場化手段推動低碳轉型,充分體現我國能源轉型、綠色投資和技術進步可能帶來的宏觀經濟效益,強化在一系列綠色低碳領域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,同時高度關注并管理好轉型相關的宏觀經濟和金融風險。
(文字摘自:騰訊小滿工作室)